首頁
1
殯葬消息與申訴
2
臨終關懷3
Missing parameters [image]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死後不舉行葬禮,不要墳地,日本人選擇「零死」的比率正在增加

  • 文章出處:商周出版
  • 2016.08.25
  • 作者 : 日本文化觀察家茂呂美耶
commonSlidArea End commonArticle

所謂「零死」(ゼロシ),就是死後不舉行葬禮(零葬/ゼロソウ),不留骨灰,不要墳地(零墓/ゼロハカ),讓一切都歸於「0」的葬儀方式。

commonArticle End commonArticle
今年(二○一六)二月、三月、四月,我身邊連續走了三個人。一個是交情三十年的老朋友(五十三歲),一個是交情將近四十年的人(六十八歲),另一個是我們社區自治會的會長(六十七歲)。湊巧三個都是男性。
五十三歲的老朋友,死得很突然(腦溢血),早上昏倒,家人叫救護車送進醫院,夜晚即過世。消息傳來後,幾個老朋友都很驚訝,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令人難以接受。
其他兩個則因抱病在身,生前便決定了葬儀的一切。兩個都選擇了「零死」。
不舉行葬禮的「零葬」,是斷氣後過一天或兩天,直接送到火葬場火葬,參與的人只限直系親屬與旁系血親,也就是當事人的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兒女。
年滿六十五歲的人口是十四歲以下人口的兩倍
根據日本總務省發布,截至二○一四年十月的日本全國總人口,年滿六十五歲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十四歲以下人口的兩倍,大約占總人口的21%,少子高齡化現象愈發顯著。而且與人口集中的東京首都圈相比,地方城市或鄉鎮的情況更加嚴峻。
再根據最近以日本全國葬儀社為對象的調查,選擇「零死」的人占22.3%,大約是五人中有一人選擇「零死」。
據說,以前不舉行葬禮的例子,大多基於經濟上的理由,但現代人的觀念有變化,大部分人都不想把錢花在葬禮上,寧願將現金留給後代或配偶。
尤其在二○一○年一月上市的《不要葬儀》(葬式は、要らない,幻冬舎新書)一書暢銷後,作者又於二○一四年一月出了一本《0葬——阿莎力地死去》(0葬——あっさり死ぬ,繁體中文版書名為《讓人生的終點歸零》),照樣暢銷。之後,電視台也不時播放「零死」的採訪專輯節目,此觀念便逐漸普及於日本社會。
死後花五百萬日圓舉行葬禮並買墳地,值得嗎?
一般說來,比起外國,日本的婚禮和葬禮都很莊嚴、正式,也因此,費用都很昂貴。
如果死後,打算託葬儀社代辦葬禮,平均費用約兩百五十萬日圓。若再加上墳墓、墳地,平均費用約五百萬日圓。除非你在生前就準備了一切費用,否則這些費用會落到配偶或孩子身上,經濟上的負擔很重。
但是,如果選擇不舉行葬禮的「零葬」,也就是說,只限直系親人守夜➙葬禮➙告別式➙火葬,費用可以壓到二十萬日圓以下。
至於骨灰,可以交給葬儀社處理,也可以自己處理。如果選擇自然葬,託專業業者進行撒骨灰,平均費用在五萬日圓左右。倘若加上親屬乘船親手撒骨灰,平均費用則在十萬至二十五萬日圓左右。
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三個過逝的熟人中,有一人選擇骨灰留在家中讓配偶保管燒香,等配偶過世時,再和配偶的骨灰一起撒掉。
東京都立小平靈園的「樹林墓地」,篩選倍率九點九倍
二○一二年,東京都立小平靈園整備了「樹林墓地」,於二○一三年度募集一千六百尊遺骨,再根據抽籤決定,結果篩選倍率是九點九倍,由此可見「樹林墓地」的人氣極高。
東京都立小平靈園的「樹林墓地」是在樹木之間埋入深約兩公尺的圓筒,筒底直接與泥土接觸,骨灰撒進後,可以成為樹木的養分,逐漸回歸大地。因是共用骨灰筒,親屬不能直接在樹下燒香或合掌,而是在「樹林墓地」的獻花台前合掌獻花。費用約十三萬日圓。「樹林墓地」禁止一般人進入。
茨城縣的出雲大社分社也有共用「樹林墓地」,費用約三十萬日圓。
根據統計,昭和三十至四十年代,日本的年間死者數是七十人左右,現在則多達一百二十萬人,火葬場和殯儀館都非常擁擠。何況日本沒有多餘的土地,墳地真的不夠。
反觀英國等其他國家的火葬(基督教一般是土葬,但現在火葬也已經普及),通常不執著故人的「遺骨」。他們的火葬場焚燒溫度比日本的火葬場高許多,大約一千兩百℃左右,焚燒後真的只留下骨灰,之後,再選擇撒在山野或其他地方。
日本由於佛教的影響,很重視「遺骨」,焚燒後,會留下整具「遺骨」,再讓直系親人用筷子撿拾「遺骨」,最後放入骨灰罈。骨灰罈最上面正是故人的頭蓋骨。
「零死」也有問題,當事人必須於事前說好
有些人,由於父親或母親長年臥病在床,父親和母親於生前就和兒女說好,在臥病期間花了不少錢,死後將選擇比較不花錢的「零葬」、「零死」。結果,兒女於事後遭其他親屬(故人的兄弟姊妹)責備,導致兒女和伯叔姨舅姑鬧得斷絕關係。
為了迴避這些問題,當事人必須於事前向所有親屬都說好,或者留下遺書,要不然,某些親屬不接受的話,配偶和兒女便會遭殃。
如果是自己,到時候該怎麼辦?
我和我家兩個兒子商討過這個問題。我說,我沒有現金之類的存款,沒錢舉行葬禮,葬禮就免了,省下葬禮費用吧。
結果,我家大兒子回我說:「歐卡桑,妳要考慮到我的社會地位和立場,葬禮不是為死者辦的,而是為留下的活人辦的。我有能力辦的話,我就辦;如果到時候真的沒有錢,我就舉行零葬。」
聽他這樣說,我才恍然大悟。對呀,喪主不是我,按慣例來說,我沒有配偶,那麼,喪主就是我家長子。我要考慮到他的社會立場。
話雖這麼說,我還是認為,死後要花五百萬日圓的葬儀費用,實在太浪費,也太可惜。反正,到時候我又不能參加。倘若人真有靈魂,而我的靈魂又特地到現場觀看的話,我也不能開口說話呀。(應該可以說話,只是活人聽不見而已。)
最後,我只能選擇自己的遺照。
於是我對兒子說:「遺照不一定必須用當事人臨死前的照片,我要用現在貼在facebook上那張照片!」
兒子說:「那張照片只有RuRu,有空時妳再自拍一張三喵聚集在妳身邊的照片吧。貓咪肯定比妳早死,要趁早拍。」
我(沉默了一會兒,再點頭):「……嗯。」
我家大兒子完全不明白要讓三喵聚集在我身邊,再用三腳架自拍照片這件事有多難辦!
本文為《讓人生的終點歸零》專文推薦序,由商周出版出版。

請問小笠原醫師:「一個人可以在家善終嗎?」



請問小笠原醫師:「一個人可以在家善終嗎?」


Web only2016.08.22作者:黃惠如                   
                                                             kvTitle End kvInfo
一個人的最後,誰幫你送終?在日本實踐在宅安寧的小笠原文雄告訴你,一個人在家善終非但可行,還很幸福、滿足。
kvInfo End innerArticle mobile summary mobile summary
                                                                                                                                   
「請問小笠原醫師,台灣在1970年左右出生的世代有很多人單身或沒生小孩,未來台灣要怎麼面對這個世代的『一個人的死』?」
「那不是很happy嗎?」
回答令人冒三條線的人是小笠原文雄。小笠原是日本在宅安寧界的傳奇人物。現任日本在宅安寧協會理事長,小笠原原本也很「正常」,走一條主流的路,曾任名古屋大學附設醫院的心臟科醫師,自豪於將7個已經停止呼吸的病人救回,活著走出醫院。
後來因為視力受損,不能閱讀醫學論文,意味無法再高昇,1989年在名古屋附近的岐阜縣開業,卻是從事在宅醫療,和團隊去病人家裡診療,最近他致力於獨居者的善終,和著有《一個人的老後》暢銷書作者上野千鶴子以問答的方式共著《請問小笠原醫師,可以一個人在家死嗎?》
讓他變成今日的小笠原是在1992年2月4日,一個死亡的表情。
那天,小笠原一早八點去癌症末期病人家看診,這位病人的太太對小笠原說,「男人呀,到了這時候還耍帥,」小笠原問她為何這樣說,她說,「昨天晚上我先生說,『明天要去旅行,幫我拿出皮包和鞋子,』太太開玩笑回答:「你要去哪?帶我一起去吧,」癌末的先生回答,「這不是妳去的地方,我要一個人去。」
小笠原看到枕頭邊已經放好皮包,但沒看到鞋子,太太說:「因為先生今天要『出發了』,所以鞋子要放玄關,」小笠原心裡一驚,太太怎麼知道先生今天要去世?
小笠原回到醫院約2小時就接到太太的電話,先生已經去世了,小笠原說「我馬上趕過去,」太太說,因為已經去世了,看完病人再來吧。等小笠原到家裡時,看到先生去世的表情安詳又滿足,和過去他在醫院看到急救痛苦的死法不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情?」之後半年,小笠原陸續在病人家送走胃癌的老太太,以及家人臂彎中去世的大腸癌病人,臉上都有相同的滿足、安詳的表情,這對小笠原來說,是一種「文化震撼」,接下來他的從醫生涯盡可能完成病人回家的最後悲願。
六成日本人想在家善終
相較於台灣人過世前有「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多數日本人想在家善終。日本內閣府調查,日本人有六成想在家過世,不過,現實是依舊接近八成的人在醫院過世。
支持在家善終靠在宅醫療團隊。 在宅醫療團隊是跨醫療、護理和照護的跨專業團隊,團隊裡醫生、藥劑師、居家護理師、照管專員、居家服務員等共同合作。例如打點滴補充營養的是居家護理師,每週來幫忙洗澡一次就靠居服員,而協調整合各專業的並非醫師,而是善終管理師(THP,Total Health Planner)。善終管理師在日本在日本,善終管理師通常是護理或社工背景,取得照顧專員(care manager)資格後,熟悉醫療保險﹑長照保險及社會福利補助的人。他除了有個案管理的功能外,通常是社會福利系畢業,除了有個案管理的功能外,事前和醫生與藥劑師討論病人疼痛、嘔吐、便秘時的處理模式,也和病人、家屬討論死亡教育。
由於小笠原診所的成功經驗,2011年日本政府試辦在宅醫療聯繫據點計劃,2012年擴大到105單位,目前全日本已經超過300個據點。

小笠原說,想要在家善終,日本有健保及長照保險約可涵蓋七成費用,若要增加居家服務員與居家護理師到訪的次數,私人保險與其他補助也大致可涵蓋。
除了錢,對病人與家屬而言,在家善終,消除「萬一出事」的不安或許才是重點。
小笠原的在宅病人設置電視電話,緊急時病人指尖一碰電視,24小時有人出現在電話畫面裡和你通話。
另一個不安就是痛。除了醫生會開止痛劑、類固醇、抗憂鬱劑等,居家護理師也會從心理層面安慰病人外,病人有個按鈕可以持續皮下注射,自己控制疼痛。
在醫院才是孤獨死?
後來,也有病人教導小笠原,或許在醫院才是孤獨死。如果孤獨死的定義是,不只是「獨居沒有人知道就死掉」,而是「沒有人心意相通,在孤獨與不安中死去」,或許在醫院才是孤獨死,小笠原說。
一位腸阻塞、裝人工肛門的老太太、一直吵著要回家,但她獨居,家裡沒有人可照顧,主治醫師說如果回家,大概只能活一兩個月。
女兒來找小笠原,問他怎麼辦?小笠原問女兒,如果媽媽就要死了,而且媽媽自己也知道家裡沒有其他人,但還是想回家,為什麼不圓滿媽媽的心願,馬上出院,小笠原也明講:「如果媽媽回家會孤獨死,讓你們沒面子,那你就和媽媽說,拜託你『在醫院孤獨死吧』。」女兒聽了嚇一跳怒斥「醫生,不要講這樣的話」。
由於家族意見不同,後來拖了一個月後才出院回家。出院3個月後,媽媽和女兒一起去咖啡店喝咖啡。小笠原問老太太,你不是一個月就會去世嗎?
這位老太太是大醫院院長的媽媽,住院時護理師一天看望16次,但心裡還是覺得孤獨,老太太笑著說,「沒辦法呀,得癌是一件開心的事,現在在家雖然護理師一星期來3次,居服員一天來一次,但比起在醫院,開心多了。」
聽完小笠原講完這故事,我想了想問,如果安穩死、滿足死的關鍵是「關係的圓滿」,那家人、親友聚集在醫院送到最後一刻,不能達到滿足死嗎?
小笠原大聲說,安穩死的關鍵不是「不是關係,是空間!是管理!」只要在醫院就要遵守醫院的管理,無法以「自己的樣子」走到生命最後。
20年沒喝過味噌湯?
例如,他曾問一個病人有什麼心願?病人說:「我想喝味噌湯,」因為控制血壓,已經20年沒喝過味噌湯了。他讓病人喝味噌湯,太太急忙阻止,被醫生禁止,小笠原說:「喝吧,因為這是在家,不是醫院。」在NHK跟拍小笠原的影片中,也看到小笠原幫愛喝酒的病人,紅酒加嗎啡。
更由於日本單身高齡社會來臨,單身的人一輩子一個人,也想要一個人走到最後,小笠原已經親手幫助47個獨居老人在家善終。
一個人的老後與一個人的死,不見得就是悲慘,「在家一個人去世」甚至是很多單身者的心願。
曾去小笠原診所見習的台東聖母醫院余尚儒醫師曾一起去一位乳癌、胃癌的患者家,這位67歲的女性生命接近終點,滿肚子都是腹水,不過嗎啡加鎮定劑的效用,幫助她沒有痛感。
這位老太太的哥哥已經從外縣市趕來準備送終,在附近的旅館住好幾天了,余尚儒狐疑問哥哥,公寓還有房間,為什麼要住旅館?哥哥回答,「因為妹妹希望可以一個人生活到最後,這是她的心願。」
小笠原送終後,往往會和家屬拍張照,照片中的人沒有悲苦,反而手比YA,滿足的笑著。
在台北國際安寧療護居家全人照護研討會上,小笠原也秀出一張35歲太太去世後,先生拜訪小笠原後,兩人拍的一張微笑、手比YA的照片。
「年輕的太太剛過世,先生開心地手比YA,這代表什麼?」全場不懷好意地、偷偷地笑了。
這位太太去世5天後,先生到診所拜訪小笠原說:「醫師,稱讚我太太吧,」先生向小笠原娓娓道來:
「我太太剛開始說想死,你每次來家裡都和她開玩笑『妳還活著呀』。8月時,我們帶著孩子去旅行、9月她不能走了,聽你說不能走路了,生命就快到終點了。有一次小朋友嚎哭回家,說我不要再去學校了,我不再和其他小朋友見面了,原來小朋友在學校被欺負了。我以為我太太無法起身了,但我太太兩手扶著坐到小孩旁。太太看著孩子大哭,小孩終於停止哭泣,我太太對小孩說:『我從出生至今沒有任何一次覺得自己不幸』。我太太要死了、要離開小孩了,卻和小孩說我沒有一次覺得不幸,小孩聽了媽媽的話,挺起胸膛繼續上學。」
在家裡過世,等於在家裡活到最後,因為太太一直在家就可以守護孩子,用所剩下的生命傳達最重要的事,「小笠原醫師,請稱讚我太太吧。」聽至此,小笠原對先生說,「我們拍張照吧。」
那時小學四年孩子,現在成為橄欖球隊的選手,在台灣研討會全場醫師、護理師偷偷流著淚。
鬼手佛心的小笠原,繼續為「在宅安寧」傳道


轉載出處:康健雜誌網站

面對未來,能留下的是甚麼???



面對未來,能留下的是甚麼???

人對生命的終結,你是否想過能留下甚麼?
參與慈濟無語良師感恩追思典禮,讓我有了深層的思考,人死了就結束了嗎?
在慈濟醫學大學裡,死了會有不同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無語良師成就了無數的醫生,犧牲了自身肉體,為的是讓未來的醫生技術更精進。
你或許沒辦法當醫生救人,
你或許沒辦法生一個醫生孩子,
但是今天 你可以轉個念,可以來當未來醫生的老師,這樣不是更偉大嗎..........

慈濟無語良師報導

『最後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體光碟



『最後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體光碟
            作者:蓮花基金會
            出處:蓮花基金會

~ 一個生死抉擇與生命尊嚴的故事 
~ 「生」的結束是「死」的開端, 「生」、「死」,竟是同一件事?!
            於是,我要問.. 從夢中醒來之前, 怎樣才是真正地「活」?
            什麼才是最美的「結束」?

            這是一個癌症末期病人,在他生命最後七天的故事………
故事敘述一個大學生孟哲在畢業前夕,即將展開人生新階段的時候,卻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末期。早年喪偶的母親、耐心陪伴的病房志工、以及滿懷熱情的年輕實習醫生,在陪伴孟哲的過程中,因秉持不同立場而互相激盪出各自對生命及醫療問題的省思。最後,原本焦慮不安、憤恨無奈的孟哲,在母親的陪伴、同學的關懷及志工的引導下,明白人生就像蠟燭,生命雖然短暫,但面對疾病要勇敢及過得精彩動人………

『最後的月光』觀賞點擊處

《內容》
1. 2005醫學人文公益舞台劇『最後的月光』實況錄影 台灣首創之安寧療護舞台劇,演出一個癌症末期病人,在他生命最後七天的故事。於2005年演出八場,場場爆滿,八成觀眾感動落淚,觀賞人次近3,200人!這是一齣會讓人笑著流淚,充滿愛與感動的故事!

2. 2005醫學人文公益舞台劇『最後的月光』公益廣告 一個母親的呼喊、一個絕望的孩子…這樣的情節每天在各大醫院重複上演…影片中特別邀請金勤先生、李麗華小姐代言演出,深刻呈現出臨終病人及家屬之心情…

3.「選擇不急救」公益廣告片 生命的最後,你可以選擇不要儀器的陪伴…..本片榮獲91年度非商業廣告「金鐘獎」,以母女的對話,傳達出「拒絕臨終心肺復甦術」之理念。

4.「最後的月光」生命教育多媒體區: 含「最後的月光」生死教育座談菁華、安寧療護介紹…。 ~~生命教育的最佳素材(讀書會、授課、親子共讀…~~

●名人一致強烈推薦----『最後的月光』舞台劇        (謹依姓名筆劃排序)
人常為了符合社會文化的需求,失去本真而不自知,當受苦的個體承受不了情緒大量湧現時,卻無人接應,更加重了個案的孤獨、焦慮。旁人常自以為「為病人好」而給予種種呵護(限制),我不禁要問:「為病人好」的意義?是我們情感上不捨,希望他永遠活著?還是自身的死亡焦慮?短短一小時,演出了典型的生病文化現象,除了引領您走入劇中的生活世界同情共感外,也讓人不斷的反思。~王浴(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生命將盡,情何以堪?」《最後的月光》以兩個年輕生命面對即將嘎然而止的人生終點,對照演繹出生的迷惘、病的苦楚、醫療的迷思、死的懼怕,以及最難能可貴的──生命昇華的可能。這樣的人生主題,適用於所有的人觀看、思考。~李麗華(資深演藝人員、台灣仁本慈善公益大使)

醫療、親情與人性交錯揉雜成一幅動人的生命織錦,是一齣所有曾對生命認真思索者,值得期待的年度好戲。~金勤(電影演藝人員)

「最後的月光」探討人在生死掙扎關頭時的尊嚴與心路、生命的本質與企盼,直得向所有醫學生、醫護人員及所有關心臨終照護的人推薦!~陳克華(知名詩人作家、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眼科助理教授)

如果親人罹患絕症,您是否希望尋求能夠安詳陪伴他,無痛無悔走完人生旅程的方法?蓮花安寧劇場,可提供您另一種思考。~陳榮基(前臺大醫院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

有股力量,將我們推向生命、意義的核心,否則我們不會如此激動。~楊玉欣(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人間衛視新聞主播)

生命有些艱苦,臨終總是艱難; 即使這樣,在日昇月沉、春去秋來的遍歷中, 善日、好年,讓我們知道: 活著,是多大的福份!花開見佛,又是怎樣的修行!

生死學的第一課,也許像幸福的初旅吧。 ~廖輝英(知名作家、社會觀察專家)

這齣舞台劇,會感動你的肺腑,帶你參透有情生命的意義, 激發你珍惜人生,以及把握當下法喜的生活態度。~鄭石岩(專職作家)

生死管理與死亡準備-遺囑



一、  生死管理與死亡準備

生死管理與死亡準備包含預立遺囑,在遺囑中說明與交代殯葬型式與財產分配等事項。遺囑是對人生的生死管理與死亡的準備,筆者同業間流傳著:「棺材是裝死的,而不是裝老的!」,意明著人可能在不明情況下發生意外,對於突如奇來的意外彰顯了遺囑的重要性,而遺囑是每個人的人生作業,在有意識的情形下進行書寫,作好萬全的準備,免得在人生的最後旅途有所擔擱。

生死管理-人生作業怎麼寫?
人生作業就是遺囑,交代個人的想法與期望,發揮個人想像力,像是為自己準備生前告別式一般。就筆者執業經驗中要強調──對於寵物要托管對象也要交代!過去遇到單身亡故的人,對於他們的寵物也只能寄望親友認養,否則只能淪落到收容所。
而人生作業的內容應包含那些呢?

一、身份:表明身份與撰寫時的立場與精神意識狀態。

二、委託的遺囑執行人與遺囑的法律效力。

三、想說的話:交待的話、感謝、個人這一生最得意的事、個人未完成的志願、這一生中所遇到最美好的事等。

四、財產與分配、保險:金錢、收藏品、衣服與物品等要如何分配,對於個人有多少保險也要列明,建議做個財產清冊。

五、監護權的意願:有未成年子女的人交待其監護權的意願。

六、對於相關事務的執行:

緊急醫療:要不要急救與插管治療等。

身後事:選擇葬別方式、宗教信仰、衣著、告別式佈置與最後安置地點的選擇等。

死亡的準備-法定遺囑與規範
[民法]第1186條說明只要滿十六歲就可以立遺囑。(全國法規檢索網站,2010b
[民法]第1191條指明公證人之職務:在無公證人之地,得由法院書記官行之,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得由領事行之。(全國法規檢索網站,2010b
[民法]第1221條說明數份遺囑中而內容有抵觸的,以最後的遺囑有效的聲明。(全國法規檢索網站,2010b                  
種類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口授遺囑
民法依據 1190 1199 11911199 1192 11931199 1194 1199 119511961197 1199
特別規定         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
見證人   二人以上 二人以上 三人以上 二人以上 二人以上
公證人   需要 需要      
遺囑意旨 自書 口述 自書或繕寫 口述 口授 口述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
書寫方式 自書 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 自書或繕寫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 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 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 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 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
記明 年、月、日,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年、月、日 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 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 年、月、日 年、月、日
簽名 親自 公證人見證人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 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 公證時:公證人遺囑人見證人同行簽名。 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 遺囑人不能簽名,應按指印代之。 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 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效力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 不具備第1192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1190條所定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生。 自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經過三個月失其效力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檢索網站(2010b)及自行整理。

[民法]第1198條規定下列之人,不得為遺囑見證人:
一、未成年人。
二、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
三、繼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四、受遺贈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五、為公證人或代行公證職務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僱人。(全國法規檢索網站,2010b
由上述種類可知法定的遺囑有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與口授遺囑五種,遺囑需符合上述各種類規定。對於人生的作業寫了沒?開始動手寫作業吧!


作者: 黃毓茹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生yuju713@gmailcom

臨終關懷觀念及做法


臨終關懷

面臨親人即將過世,是件很煎熬也很不容易的事,不捨激動是免不了的心理反應,悲傷難過也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但是,除了傷心難過,在親人即將離我們而去之前,我們並非什麼都不能做。採取積極的臨終關懷和照護行動,可以讓摯愛的親人在寧靜、舒服、溫馨的環境中,獲得最無私、最真誠、也最慈悲的關懷和祝福,以便安祥、平靜、從容的做好死亡準備,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

 

在親人臨終之際,家屬可給予的臨終關懷有幾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身體和環境上的安排與照護;第二個面向是傾聽心聲並協助完成心願;第三個面向則是協助並給予心理靈性上的支持與關懷。

 

只有做好死亡準備的人,才能安心地放下人世間的一切,坦然面對死亡;而也唯有真誠地關懷臨終的家人,才能讓我們毫無遺憾地繼續我們的人生。

有尊嚴的臨終全程陪伴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大多數的疾病多可治癒或是受到控制。但對某些不可治癒的末期疾病,延長生命的做法反而帶給患者更多更長的痛苦。臨終時刻施予無意義的急救治療時,家屬陪伴的過程中也常承受極大的哀傷及深深的後悔。

 

基於上述情況,全世界對於末期疾病的醫療原則開始有了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對於末期疾病患者,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可使患者更有尊嚴的邁向臨終,無遺憾且安祥的度過生命臨終階段。

 

我國早在民國89年就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針對末期疾病患者可不施以心肺復甦術而選擇安寧緩和照護。末期疾病患者不限於末期癌症患者,安寧緩和醫療的地點不限於病房,也可在自己家裡。然而大多數人的觀念以為安寧照護只針對癌症末期患者,安寧病房只收治末期癌症患者。

 

中央健保局於2009年9月公佈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療護,就是針對八種非癌疾病的末期病患納入健保給付的安寧療護對象。「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療護」項目涵蓋: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

現代善終觀念及做法

一、平日應學習建立坦然、正確的生死觀念。
二、老年後能學習面對和接受病痛,並擁有高尊嚴、高度自主和生活品質的老年生活。
三、臨終前身體受到最完善、最妥適和有尊嚴的醫療照護。生命不做無意義的延長,臨終過程不要太長。
四、心理上瞭解死亡之過程和將至,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有充分準備,能自主、清楚做的決定,並完成人生回顧,心願已了無牽掛。
五、身後事有清楚和詳細的交代,子孫和重要親友陪伴在側,能與重要親人做生死溝通和告別,彼此心靈交流,「共生」並「共死」(共同陪伴走完生命最後過程)。
六、人生或臨終前,在心靈上能堅持信仰,全然專注和放下,並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
七、喪禮後事能預先囑立,家人和子孫能完全尊重,並且以坦然、正向的態度處理並面對死亡這件事。

資料來源:台灣殯葬資訊網

好好安排自己的臨終大事


好好安排自己的臨終大事(上)

好好安排自己的臨終大事(下)


 作者/紀潔芳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博士)
來源:生死關懷教學 生命雙月刊 101年5月 19